Part1 生命可以承受之“重”
真诚,才显真爱
有没有“善意”的谎言?
我们能欺骗的往往是信任我们的人,而信任我们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们欺骗他们。
“自欺”源于人性的弱点
只有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才会用虚构的美丽自己欺骗自己。
与心中的“魔鬼”作斗争
自我完善,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看清真实的自己。
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改变我能改变的,领受我改变不了的
为了活在社会的主流内,我们选择了活在自我的边缘外。
我们大可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点,反正还是会有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善意,根基上乃是有情有义,它起于一片赤诚,最终往往体现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每一个重负背后都藏着一个恩赐
西西弗斯的巨石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那个西西弗斯?我们何尝不是背负着像他一样的一块命定的圆形巨石?
在“不安”的皮鞭下
安全感!或许它才是那个我们于重负之下真正神往的、人生的终极“顶峰”。
三毛与尼采
理想主义者或浪漫主义者将“安全感”抛之脑后、不予理会。
这就是生活
殊不知,生活之为生活,苦与乐皆是她的真味。
生活的“重负”,若细细回味,其中也一定饱含“恩赐”。
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孤独不等于寂寞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
“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和喧闹来治疗。
孤独: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
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
孤独很多时候的表现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表孤独,孤独与任何可见可闻的形式无关。
孤独不可耻
社交往往有两种类型:要么是利益驱动下的人脉构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
距离之美
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
挤掉的敬意
“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和敬意
自成一片世界
当我们真正体验到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
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是最丰富有趣的人,他的孤独是他自行选择的消遣方式。
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因其宽广而久远,因其无限丰富而通达永恒。
独处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贪婪地饮用智者用一生总结出的智慧,与他们发生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享受孤独
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那么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的同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Part2 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
怎么的人生才算成功?
我为什么而活?
不是世界离你远了,是你离自己的心远了
“自我错位”:其实我不懂我的心
当我们不真正读懂自己的内心时,我们也会在生活中定错自己的位置,这时就出现了“自我错位”。
你说的“成功”,就是“成就外功”还是“成就内功”?
修养包括“修身”与“养性”两个方面。
实际上,人格魅力,根本在人格——一个人的人格有多高,决定了其魅力有多大。
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于我们的东西”,它决定了我们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
风度不是造作,而是内在气度的自然流露
风度,是一个人锁具有的美好人格修养自内向外的映射,是强大而自信的精神力量的自然渗出。
风度透露了你的精神力量
自己夸自己本来就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
真正有风度的人,往往平易近人却不失尊严,客观公众却饱含仁慈,举手投足之间总带着对事的慎重与明智、对人的理解和关怀。
道德是孕育风度的种子
风度的本质是一种震慑人心的道德力量
真正的“风度”对人性的明与暗有着很深刻的洞见和同情。
要自信,不要自负
自信者与自负者
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麦克阿瑟因为他拒不承认错误的“傲慢自负”而在朝鲜战争中惨遭溃败。
自负是“变了质”的自信
“自信”保持“适度”,才是真正的“自信”;一旦“自信”过度就变质成“自负”了。
没有“自知”,就没有自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信者”首先当是自知者,“自负者”则相反,往往是不知者
“能”与“不能”之间的人生自在
我所欣赏的自信,基于完整的自知——不但知我所能,而且还要知我所不能。
苏格拉底所说:我知道得越多,我所触及的未知领域也越广阔。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知我所能”意味着深入挖掘自我尚未展露的潜能、了解自我内在的天分,然后尽己之力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天赋获得最大程度的施展。
Part3 谢谢你,陪我一路同行
爱、无富贵贫贱之分
张爱玲: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寻找“精神家政”——我们的友情与爱情
信任,是“精神家政”的唯一信条
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知己,是心灵世界的家人
如果灵魂有血液,那么知己应当与我流着相同的血。他也是我的亲人,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情使人永葆青春
心灵无力选择爱情,心灵只能臣服于爱情,为之倾倒。
爱情是心灵不由自主的全神贯注
因为彼此纯真,所以始终信任
只有常以孤独之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弥足珍贵的朋友
对“朋友”的滥用
我们毫无节制地让无辜者承受了本应由我们自己消化的怨气冲天——这是一种对友情的滥用、对朋友的损耗。
朋友是“无用”的
你知道我,正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无需太多解释,因为你懂。
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爱他所以不愿轻易增添他的烦恼,也不希望你们质朴的友情因为渗入了任何非友情的因素而变得复杂纠结。
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两个人的“独处”
“二人世界”往往使谈话坦率而专注,话题的选择随意却默契
友情无需“立约”
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
友情无需立约,因为理性一路同行。
Part4 道德,源于人性,归于安好
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一个人的内心都深知道德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却很少人真正以“道德”
来观照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德不以“利他利己”来衡量
道德对真正的“慈善”有着远比“利他”的言行及效果更高的标准:一颗真正的爱心。
“利己”不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最本真的需要,无可厚非。
心安则为之
通过这样的“利他”实现最高境界的“利己”——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道德是人性的“孩子”
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性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内在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种子)
真正的道德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
逼迫他人从善可谓一种道德绑架,这不道德,逼迫自己从善也就是对自己道德绑架。
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
心是内在的“世外桃源”
若远离道德,心灵便无自由可言
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道德”需要“自律”,这样的“自律”使人心灵舒展,使人精神自由,使人更看得上自己这个人。
“为所欲为”不是我们在主宰或支配自己的欲望,相反,倒是欲望在主宰和支配我们
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遵从良心,放得自由
人是被自己无度的欲望所束缚,在欲壑难填的焦躁中丧失“自由”。
道德与功利,不是敌人,可以是朋友
胜负师和求道派
“失败”、“挫折”“输”是通达更高境界的成功和更卓越的人格的迂回之路。
光荣属于“求道派”
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赢得尊重和友谊,赢得对手的心,赢得世人的感动,赢在“灵魂的卓越”
“胜利”可能属于胜负师,“光荣”却一定属于求道派,而长久的胜利和深入人心的光荣,最终必然同归于求道派。
“道德”不应为了自身的“胜利”而诋毁“金钱”、攻击“物质”、贬低“功利”来标榜自己的清高、烘托自身的高尚。
诋毁功利的不是真道德
只有自问境界不高、对自己魅力存疑时,才会如此不镇定不从容,急于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
功利“杀不死”道德
人心的幸福感往往只能由“道德”所带来的心安与满足来加以充实。
世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深感惊喜和使人惊喜
为自己着想,但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也为别人想想
Part5用大爱,做小事
做一个“达”人
谁说“独善其身”不是善?
“穷”时的“独善其身”意味着一个人无论境遇如何,始终保持自我人格的无害。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完美融合
一个人的“善”不是奉献给他人,而是最终奉献给了自己的“良心”。
大爱者,无惑
“厌世”,是“自厌”的蔓延
真正的知识只有一种——真理,只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善
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兴趣了,自然而然也就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了。
爱比生命本身更温暖
罗素: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歇止的同情。
爱像一束光,照亮一切阴霾
当一个人心有所爱,爱之所指便是家园,那么无论面对什么诱惑,他都不会纠结,因为他走出的每一步只为“回家”
Part6 生、老、病、死
每个人都是人类系统中一个承上启下者
我是一个单独的人,也是不知不觉中一个人类基因的承上启下者;我们既是自成一个时代,也是历史众多时代中的一个过渡。
再见了,童年
人们都追求快乐的生活,反感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东西。
博闻广识是一回事,成熟是另一回事
成熟,就是不断变得“天真”
成熟者保持着与周边生活开放的互动,并在这样的沟通中完善自我精神的“自净系统”
随着我们身心的逐渐成熟,我们会越来越自由
向死而生
所谓“觉悟”听起来玄之又玄,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站得高看得远”。
或许死亡原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真正使我们惶恐不安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无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死或不死,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如何看待死亡
与其计较生命的长短,不如让有限的生命充实丰满
Part7 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
最好的感恩,是接受爱、传递爱
对一切善意心怀感恩
对自己得到的一切不知感恩的人,不配得到任何东西
感恩不必急于回报,否则他人的美善反倒被我们当成了一种心头的负担。
心若有愧,永断不作
每一次诚挚的忏悔,都是一次灵魂的重生
一个人没有麻烦别人、伤害别人、干扰他人生活的特权,即使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朋友、爱人。这几乎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一种尊重。
你好,好奇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我们对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衰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