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文读书笔记 企业经营与管理 褚时健传 读书笔记摘抄 原文摘录精读 豆瓣评分 8.9

褚时健传 读书笔记摘抄 原文摘录精读 豆瓣评分 8.9

推荐序一 我自己的一点总结 我这个人,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多说话。 一个老头子的确有足够长的人生经历,但是不知道…

推荐序一 我自己的一点总结


我这个人,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多说话。

一个老头子的确有足够长的人生经历,但是不知道有没有足够多的人生经验。

不管在什么阶段,在什么年龄,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要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谱气。

我觉得我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所做的,都是尊重规律,恪守本分。

我人生里没有服过输的时候,但我都是和自己较劲。我希望我的人生价值都体现在当下,而不是昨天曾经如何。

今天的年青一代比我们要幸运很多,我们这一代人,人生中有很多妥协的地方,但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更多地做自己。

推荐序二 企业家的尊严


寿则多辱。面对并不公平的命运,愤然一跃固然悲壮,有原则的隐忍更加可贵。

无情未必真豪杰,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寻求到安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这种希望就是企业家尊严的源头:工匠精神、独立人格、不断创新,为社会贡献价值。

推荐序三 看诸时健如何走出“哀牢山”


褚时健创利百亿,其月薪却只有区区的1000元。有人算了一笔账,红塔每给国家创造14万元利税,褚时健自己只拿到1元钱的回报。

此刻读着周桦的这部《褚时健传》,我却有了更深的感叹:在我们这个时代,褚时健的另外一个价值在于,他用顽强的人格魅力走出了那座“哀牢山”

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前言 这本书是这样的……


当每个人都可以划出自己的地盘来称王,谁真的还需要权威的声音、榜样的力量?当人生得意的标准早就多元化,谁还愿意听你絮絮叨叨几十万字去述说一个所谓传奇者、励志者的故事?

我注意到他每次和我谈论他的企业经营生涯时,的确没有把它作为一件成功之事来聊,不自得,也很少去总结;而是作为一件他感兴趣的事情,回忆过程里的细节,然后,很享受很开心地笑开了。

当别人费尽了口水,他其实只有一句话。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他其实是个简单的人。

他的褚橙创业,和雄心无关,和传奇无关,只和他的人生习惯有关:做事,不闲着。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颂扬楷模的书,它是关于一个老人80多年人生长河的故事。

而故事里最多的,是一个从事商业的男性的生命力——在各种政治背景下、各种人间遭遇下,这位男性的生命力。

第一篇 早年的故事(19271948;矣则,昆明)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亲手转动过命运的车轮,从这车轮里迟早都会转出一生中的大事件。——瓦尔特·本雅明

第一章 起始

褚姓人家

为镇压云南回族起义,朝廷多次从外省征调军队及团练营勇进入云南。事平之后,有的返回内地,有的则被就地遣散,“归农归厂,自谋生理”。褚发珍的祖父,也就是褚时健的高祖父,大致就是这种情况。

云南人的地域性格里,有“家乡宝”式安于己室的淡然心态,也带有移民文化中不进则退的“折腾”劲儿。

传统中原河南的人,对土地的情感都很浓厚,尽管方圆十几里只有自己一家人,褚家还是在那块自己看中的江边山下的平地上开了一块又一块荒地。

褚时健的父亲就是排行第四的褚开运。

1927年农历腊月初一,公历1927年12月24日的黎明时分,褚王氏生下了一个男孩。

矣则

在彝族语里,“矣则”音的意思是“小小的”。

1910年,总投资为1.65亿法郎的云南铁路(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共有车站62座。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通车的国际铁路,开了中国铁路之先河。

米轨不仅改变了云南人的出行,某种程度上,云南人在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一定更新,领先于西南地区的其他人。

精密铺设的铁轨、无论外观还是质量都上乘的火车,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产品,无意中成为这个世界对褚时健最早的一种教育,那就是生活中的先进和品质。

第二章 童年浪花

捉鱼

现在矣则村村委会冯主任的父亲就是褚时健当年的玩伴,他父亲经常念叨自己小时褚时健给自己油和鱼的恩惠,甚至还有过年时的“袁大头”

褚时健母亲的好心眼儿在村里也有口皆碑,因为她经常给乡里其他人和一些流浪到村里乞讨的外乡人接济粮食。

小学

上千年来中国乡村的私塾先生除了教书传道,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给村里的小孩取名字。

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阅读,无论在任何一个生活阶段,他在睡前都要看几十页书。

在那样的年代,在偏远的乡村生活的大多数人家,远远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精力顾及下一代的学业和未来。

褚时健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爱上学读书的人,但在他记忆里最初那几年的上学时光却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第三章 少年故事

父亲

褚时健的父亲褚开运就在1942年日本人对滇越铁路的一次轰炸中严重受伤,这次受伤直接导致了一年后他的离世。

在交代完后事几天后,褚开运就撒手尘寰。褚时健清晰地记得那年父亲42岁,自己15岁,六兄妹中最小的弟弟褚时佐尚不满1岁。

烤酒

烤酒的过程中,褚时健还会随时用本子把一些数字记下来。

“搞物质生产,就是消耗要低,质量要好。成本核算和产品质量都非常重要。不管什么事,你要先搞懂才做,不懂的事,先向别人学习。不然你亏本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做什么事都琢磨一下,这是褚时健从小的习惯。每次挑酒到集市,他都会根据上一次卖酒的情况,调整一下这一次带的数量。

也是因为烤酒,让褚时健开始了解自己:做事、把事做好,就会快乐,就会有成就感。

离开

你年纪这么小就不读书了,以后和村里的莽汉有什么区别?能干又有什么用?

去昆明读书是堂哥的建议。

诸时健自述 我的1943

作为家里的老大是要给弟弟妹妹们做榜样的,所以我小时候不敢调皮。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都是比较沉默的人,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也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应该就是来自他们。

有些人本来可以因为你活着,可以生活得平平静静,但死会让这个平静永永远远丧失掉。

活着的每一天,把每件事情做好,尽好自己的每一个责任,就不白白过这一生。不要去想太多死亡的事情,它来或不来,谁也控制不了。

活比死要重要得多。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事总比别人要做得好,因为我认真,负责任,心里有谱气。

从那以后我就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

我后来做企业也是这样,认真很重要,成本核算很重要。

我后来才知道,堂哥那一趟,是专门为了劝我重新读书而去的。

我很少回忆以前,往事太多了,回忆不过来,做人要朝前看。

第四章 离家的日子

到省城读书

从1944年到1948年,褚时健的人生时光主要是在昆明这座城市度过的。

褚时健说好习惯的养成刚开始是痛苦的,但养成后便获益很多。

是个能干的人

同学认可褚时健的聪明和办事效率,老师推选的理由则是:“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能管理好大家的生活。”

“因为我负责任,为大家着想,也不搞小动作,老老实实管账。大家都愉快。”

第五章 所谓长大

学到了很多

对于一个战时的中学生来讲,生活固然每天都难忘,但最有价值、最珍惜的时光还是知识的学习和眼界的拓宽。

因为抗日战争,尚未沦陷的大西南成为国民政府的大后方,重庆成为“陪都”,内地诸多高校则纷纷迁往大西南各地作为战时的临时校址。

在昆明中学期间,褚时健觉得自己学习到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是对知识的好奇和学习的习惯。从中学之后,他有了每天阅读的习惯,无论后来在艰苦的环境中还是年老体力不济时,他都在床头摆几本书,每天都要安排阅读时间,翻翻书,获取信息。

在大多数人记忆中,读书时光总是美好的,因为简单,因为世界的新奇,因为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

见贤思齐

共产党人积极在各类高校发展党小组,褚时健的堂兄弟褚时俊和褚时杰就是在抗战时期加入了共产党的组织,他们积极吸收共产主义思想,也积极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各种主张。

第六章 思变

家庭窘境

褚王氏希望儿子到昆明读更多的书,成为一个有大出息的人——最起码,要像她的丈夫一样,是一个行走在外、见世面的人。

时局紧迫

1946年7月,民主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分别于11日、15日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身亡,全国哗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经完全丧失了群众基础。

1948年中,上级组织通知褚时健和一众同学,国民党新的一轮抓捕又要开始了,希望他们及时回乡,迅速转移。

第二篇 激情的青春十年(19481959;南盘江按北岸地区,玉溪)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第一章 当上了游击队员

短暂回乡

1948年夏天,褚时健回乡,在禄丰车站小学做了一名老师,同时也和褚时仁、褚时杰一起继续保持与共产党组织的联系,做一些传递情报的工作。

一条船,驶过江,从此褚时健便山高水长,离开家乡,离开惯常的生活。

褚时健由此开始身不由己的人生。

从此游击队

当时的游击队生活,有着难以想象的艰难。作为群众力量,自卫军、自救军等游击队缺乏作为军队的基本素质,很多人其实不熟悉刀枪充斥的战争,而他们面对的对手,是国民党正规部队。

第二章战火纷飞

出生入死

1949年7月,中央军委把战斗在云南的各游击队正式组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褚时健和队员们正式成为军人。

李连长发现,自从让小褚做了指导员,连队里再也没有人员流失情况。他心里高兴,经常拍拍褚时健的肩:“学生老倌,不错!”

堂哥时仁

褚时仁是褚家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人,褚时健从小就和两个堂哥感情深厚,二哥的死让他悲痛不已。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49

所以我从那时就知道,把每一天安排好,就是对人生负责任。想得太多,没有任何意义。

指导员嘛,主要还是做思想工作的。

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们向往的新中国,其实就是过上安宁的生活,不要打仗,老百姓不要折腾,好好搞经济建设。日子过好了,就是新生活。

第三章 解放

迎来解放

1949年12月,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云南正式拉开解放的序幕。

征粮工作

“让农民认账。”这是褚时健征粮的基本原则。他的方法是,白天叫上农民代表一起到田里去看看,量量,晚上回到村里和农民们一起开会商量要交的数量。

跟农民商量事情,或者跟其他什么人商量,把双方利益摆平,话就好说了。

褚时健一直说自己受中庸思想影响大,什么事情都不想一条路走到绝。“留点余地,心慈一些,善一些,对大家都好。”

第四章 革命意味着牺牲

兄弟时候

1950年7月,褚时健正在没日没夜地进行征粮工作时,家里出了大事。小褚时健两岁的弟弟褚时候牺牲了。

仅仅几个月后,只有47岁、内心折磨的褚王氏因为腿上的毒疮,不治而逝……

又是几月过后,褚时杰牺牲在进藏途中的消息也传来。褚家为中国共产主义的革命又贡献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风起云涌的运动

1950年到1953年,是中国改天换地的几年,旧社会要全部打碎葬入历史坟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要顺利地过渡到新的历史阶段。

“减租退押”运动里,“减租”是指减少地主向农民收取的地租;“退押”,是地主退还给佃户租种土地所支付的押金。而土地改革则是更进一步的运动,是将地主手中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归于国家。

1952年,因为工作出色,他成为华宁县盘溪区的区长。

褚时健有心得,开展任何工作,前提是要大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所以思想工作很重要。他习惯站在对方立场去分析事情利弊,得失也讲清楚。

1952年,褚时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五章 平静或不平静的生活

波澜不兴的生活

那是一个高歌昂扬、齐步向前的年代,个人服从于集体,集体服从于党中央,在思想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干部们都比画着相同的人生动作。

母亲去世后,他尽着长兄如父的责任,弟弟褚时佐和妹妹褚时英一直跟在他身边。

马静芬的故事

马静芬看到外面火热的世界,想想自己厌烦多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决定参军去。

而这个时候,正好褚时健作为地区领导到了呈贡县检查文教工作。

两人的缘分就此开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褚时健26岁,马静芬21岁。

结婚

这场哭泣,不是高兴也不是害怕,只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在爱情和未来面前的惶惑和不知所措。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女性来说,婚姻是生命的全部,而对于年轻的男性,婚姻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所有有关婚姻的抱怨和不理解,大都来源于这个意识上的分歧。而妻子对丈夫的抱怨,也大都是“不关心,不体贴,不爱、不管”。任何年代皆如此,马静芬和褚时健之间也是这样。

第六章 波澜骤起

风暴来临

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影响深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起的第一场波及全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运动。

蓦然“右派”

1958年,“反右”运动余波未退,“大跃进”运动又来了。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行政命令,必然导致浮夸风和瞎指挥。

那时中国的政治局面,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但都无法开口。

12月,褚时健接到通知,自己已经被划为“右派分子”。

话别

一旦被划为“右派”,就必须尽快到指定农场或其他指定下放地方去报到。

褚时健自述我的1958

在那个年代,“右派”就是人民的敌人,是反对共产党的人,对社会主义不满的人。

在我看来,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按比例揪人本来就有问题,更不要说把比例无限制提高了。

我那个时候显得比别人都要扛得住,一是我心里有谱气,第二个,也要感谢我老伴儿当时去陪我。

第三篇 生活的断层(19591979;元江,新平)


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

第一章 跌入生活底层

红光农场

他痛苦的是人生壮年之时的无妄之灾,和生活之路突然被切断、人生方向未知的巨大迷茫感。

一直到退休,罗载兴都在玉溪卷烟厂和褚时健做着同事。

生活总是要继续

虽然工具简单,褚时健还是认真地把甘蔗榨了些糖出来。糖的用处大,农场自己的人可以吃,还可以用来和附近的农民换些吃的东西。

人有时并不太了解自己,须到了特定环境后,潜在的性格才显现出来。褚时健到了元江的农场后才发现,其实自己的性格里有知命的一面。

老白

老白以一个农民最朴实的心态来对待这个朋友,有时家里悄悄弄了点吃的,他会包上一些送到农场给褚时健:“来,来!我们两个悄悄把它吃了,你今天在食堂肯定没吃饱。”

在生活的最底层,摈弃身份的交情,最真实最长久。

第二章 一家人要在一起

辗转只为团聚

马静芬毕竟也是参加过革命的人,并非一般家庭主妇,她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忠诚、忍耐、吃苦,是他们那一代人最推崇的品德。

艰难岁月

对于夫妻俩来说,在红光农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褚时健差点命丧元江的那一次。

尘土里开出花

妻女的到来的确让褚时健多出了许多对生活的期望,一个人时,每每想到自己的际遇,心里总有些脆弱的时候。

马静芬不爱说甜言,她并不怎么表扬自己的丈夫,但说到生活技巧,她从来对丈夫不吝赞美。

第三章 到了另一个农场

人生仓促的停留

在中国那个年代,政治理念侵袭到每个家庭内部,所有的个人关系都笼罩在个人与国家的政治关系之下,一个政治命运糟糕的人似乎很难拥有美满的家庭关系。褚时健和马静芬在那时也如此。

没饭吃的人们在那几天内吃上了肉,这听起来像一个黑色幽默,但,那个年代,就是如此。

小姑娘褚映群

那个年代的父母,据说都没少往孩子身上动手。都说良善的环境激发人的美德,充满恶意和怀疑的环境则把人的负面能量引发出来。此言甚是。

第四章 新平,新平

曼蚌新的开始

1963年5月,褚时健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装上一家人全部家当,搭上一辆顺路的拖拉机,带上妻子和女儿,从堵岭农场到了曼蚌糖厂报到。

找出亏损关键

褚时健在糖厂一年后,1963——1964那一个财年,糖厂传出爆炸性好消息:当年纯利润是8万元。

这种愉悦很像他少年时一次次捉鱼,或者成年后一次次打猎:目标清晰——瞄准目标——聚精会神——拿下。他喜欢这种干脆利落、心无旁骛、凭技术说话的工作。

欠缺

往事历历,女人的心结随着岁月堆积,大部分都是越来越重。

第五章 迅速进入角色

褚时健是一个非常迷恋技术的人,在他看来,做企业最根本就是要把产品做好,产品做好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技术保证,否则什么赚钱、为国家做贡献都是空谈。

糖厂便开始使用真空蒸汽锅来煮红糖,燃料消耗大大降低。

原料之重

通过以路换甘蔗、以酒换甘蔗这些办法,褚时健得到了糖厂发展必需的原料。

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让相关各方能够利益平衡,都能从中获利。

第六章 戛洒缘分

从此戛洒

他的性格向来是:不闲着,必须做事,而且做了就要做好。

艰难中求发展

“文革”开始了,工厂开始有了各种批斗,大字报开始满工厂贴,所谓的“炮派”和“八派”也开始在工厂里出现。

“业务要过关,”这是褚时健一直强调的事情,“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你不懂技术,光会管人不行。”

尝试新管理

褚时健的想法很单纯:要想办法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他开始尝试按劳取酬的办法:把工人分成两人一组煮糖灶,使用“计件工资”的办法,每天由专人到榨糖点收糖计数,一箩筐红糖算多少工资,生产的红糖越多工资越高。

最会生活建设

褚时健不光发动职工种菜,还派专人养了300多头猪。

第七章 动乱岁月中的平静生活

看似平静的生活

尽管看上去平静,但褚时健内心是厌烦的。在这种夹缝中求得安静的生活当然有窃喜,但远非他对生活的正常理解。斗争、无休无止的斗争,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褚一斌

在马静芬看来,褚时健更多在忙厂里的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完全忽略了,而且褚时健回家连话都很少说,让她很生气。

纸厂

1971年,马静芬从小学调进纸厂,负责检验和化验。

1972年,糖厂正式建立了纸厂,纸品成了糖厂的另一项重要产品,糖厂的效益越发进入佳境。

第八章 希望的光就要来了

黎明前

一个人的天职,不就是尽本分吗?!做企业的人不管利润,不管企业前途,不管职工生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不过,平时大家都在食堂吃饭,也不是每家人都能存下这么多钱。马静芬说:“因为我们有计划。”

新平尾声

1978年,对历史、对所有中国人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此文的大讨论。也是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迎来新天地

这个国家已经10年没有培养专业人才和科学人才了!玉溪地委也急迫地寻找能迅速带领各行各业发展起来的人才,尤其是企业方面。

就这样,褚时健做出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选择,去玉溪卷烟厂当厂长。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66——1976

我一次没有被斗过。不是我和造反派们关系搞得有多好,而是我和他们都很有距离,我只是做好我自己的工作:工厂生产。

我是觉得,从企业的角度,你做好了,和政府打起交道来更好一些,何必搞得四面是压力,到处是敌人呢?对于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我历来是这个想法。

有些做企业的总是不切实际地说大话,说什么我做企业不是为了赚钱,我觉得这简直是天大的假话,做企业不赚钱,你这个老总就该辞职下台了。

干工作,必须对社会责任,不搞不行。回到家,家庭是个避风港,放松最重要。

第四篇 华彩人生篇章(19791996;玉溪卷烟厂·上)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第一章 预备

那里有一座塔

玉溪地区从明朝以来就是朝廷的屯兵之地,大量移民从中原迁徙而来,褚时健的祖上就是如此。移民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去芜存菁,岁月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保留了强势的、优秀的文化。

那时是散淡时光

再好的开头也经不起“文革”等政治运动毁灭性的消耗,到1979年,玉溪卷烟厂已经经历20年的发展,但是长期政企不分导致这里机构臃肿,生产力低下。

最开始很担心

“文革”后,中国人之间的不信任和原始敌意大概达到了历史最糟糕的地步。10年的互斗导致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人际关系、派系斗争成了社会痈疽,可是,这两样东西在“文革”后几年时时围绕在人周围。

希望您答应我一年内,凡是到地委告状、请愿、上访等闹事的人,一律驳回,由我来处理。

第二章 万事开头难

并不愉快的开始

卷烟厂历来都有内部提拔干部的传统,当时烟厂的领导班子不包括褚时健共有12个人,在这些人中除了有两名是老革命干部外,其余的全部是内部提拔的。他们对于上级安排的外来“空降兵”有着本能的排斥。

当时国有企业在几十年固有的“大锅饭”体制下,凡是外来的领导或员工都会受到排挤。经济发展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情况越严重。

糟糕局面超出想象

极少一些干活儿卖力的工人也被议论为“憨傻”,很多职工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样。况且当时烟厂干活儿越卖力,产量越多,积压的产品越多,这无异于自找麻烦。

后来褚时健用一句话总结当时的玉溪卷烟厂:员工是软、散、懒,车间是跑、冒(气)、滴(水)、漏(原料)。

通常香烟评吸会评吸香烟质量好坏有11个指标,分别是香气韵调、香气质、香气量、协调性、浓度、劲头、刺激性、湿润度、干净度、回味、杂气。

强人强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企,党委书记和厂长之间的故事大概都足以写一部斗心小说。1979年7月中央开始对国企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领导放权,主要就是对厂长放权。但“党领导一切”,党委书记的权力完全不能忽视,所以在工厂里,最终决定权一直是个问题。

褚时健的反击方式和党委书记不一样,他跑到地委,找到书记胡良恕直截了当:“他干,我走。要我干,他必须走。”

调薪风波

褚时健在扛住了职工们一次次的堵门、吵闹后,拿出了最终调薪方案。这次方案的创新点在于,上级下达的40%的调薪指标不变,但是名额不下放到各个车间,而是全厂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挑选,按生产成绩排列。

锅炉事件

锅炉事件大概是褚时健年老后最津津乐道的一件,大凡涉及自己手上的技巧,他都表现得很是眷恋、很值得回味。

工人回答得直接:“以前让我们苦战15个昼夜也不给我们喝一碗稀饭。不像现在,晚上还有加餐,那么一大碗肉酱米线。”

褚时健自述我的1979

对于我来说,一个地方能安定做事,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那就是一个好地方;如果还能有自然条件去拿鱼打猎,那简直是乐土中的乐土。

我这个人,有事情做就有干劲得很,不要让我闲着,闲着我就要生病。而且如果事情在眼前,要么彻底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沾了自己手的事情,做不好不好意思。

企业的职能是什么,不就是赢利嘛,不赢利不能叫企业,你叫事业算了。

我的宗旨从来都是要赢利,我走到哪里,无论大的烟厂还是小的糖厂,我都努力要赚钱。

做过了你就知道原来可以,你不做就永远都不进步。

我从来都相信用人不疑,彼此建立信任很重要。你对人有个基本判断,大方向没有问题,具体事情就不会出格到哪里去。

挑一个人,就看他做事是好还是坏,一定要看事情,不要看他说得怎么样。

要建立某一种制度,总是要经历各路人的不接受,关键是你自己想好了就要坚持。一旦制度确立,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制度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制度造成的,没有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奖惩制度,人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

1979年我刚到烟厂的时候,就是明确各种制度和规矩,不要看人说话,要看事说话。

第三章 启动改革

厂长

每天都在生产车间的他更明白,仅仅有热血显然是不够的,一个企业的沉疴累积了数十年,要敲掉这些旧疾让它重焕生机,更需要有各种接地气的经营、管理、协调能力。

安居才能乐业

员工生活福利其实是搞好生产的前提和后续保证。这种实实在在的收益比做几个月的思想工作管用得多。

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同时,褚时健也在着手改善职工的伙食。

褚时健以出厂价将香烟卖给对方,对方再以一个较好的折扣将产品卖给褚时健,互惠互利。

短短一两年,玉溪卷烟厂就成为玉溪地区职工生活最好的工厂。

整顿工厂

在褚时健的观念里,产品的第一要素是质量,第二要素还是质量,第三要素依然是质量。

改变观念

整顿工厂最主要是整顿工人的观念。在国企,“大锅饭”已经吃了20多年,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但褚时健对此一直有自己的看法。

褚时健在糖厂期间,从基本的“把事情做好”而看到“做好”后的意义:对社会的、对政府的、对普通老百姓的。这种意义让他落实到了一点:企业的本质就是逐利。企业有了利润,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意义。

“大锅饭”实际上就是抹平了人与人工作努力程度的差异和工作效果的差异,这对企业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褚时健在糖厂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褚时健向职工们强调了两个竞争概念,一个是市场竞争,一个是内部竞争;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

初涉改革小失败

奖励幅度被限制到“全年奖金不得高于三个月工资”,对职工并没有吸引力。仅仅实行了半年后,褚时健意识到这是一项不彻底的改革。

那些横七竖八地散在地上的香烟深深刺激了褚时健。

第四章 出手改革

英国莫林公司的MK95

一台MK9–5,让褚时健了解了邱建康的才能,褚厂长的收获也很大。

串换来的辅料

褚时健选择了和广东人做串换。褚时健拿出出厂价,广东商人则用低于国家调拨价的价格把各种高级辅料串换给玉溪卷烟厂。两边相得益彰,皆大欢喜。

单箱卷烟工资奖金含量包干

褚时健本人经历此次有惊无险的风波,也开始思考作为企业领导者,如何在带领企业发展的同时,恰到好处地照顾到劳动者的利益,如何处理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显然,不是确保他们高收入就万事大吉了。

1982年,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包产到户”,也即分田到户。

事实证明,没有所谓自动自觉、牺牲个人的觉悟,人的劳动积极性必然和自身利益挂钩,才有长期持久性。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毕竟是生存、安全需求为先,自我实现是最后一个层次。所以必然是个人满足在先,然后才是集体获益。

第五章 设备之战

各有各的忙

女儿褚映群已经大学毕业,分配到了玉溪地区财校任教。

褚一斌在玉溪念了中学,很快就是上大学的年龄。

必须技术改造

经过多次会议和沟通,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领导班子中形成共识:对全厂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成套设备,提升玉溪卷烟厂的生产能力和香烟质量,打造一条符合中国香烟市场行情的现代化国际生产线。

总之,要买海外设备不是不可以,而是要求厂领导有三头六臂:做得了政府公关,要得来外汇真金。

出国买设备去

褚时健的出行有他的特点:一是他不带所谓的行政领导,一同前往的大都是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车间主任;二是在欧洲的时间大都是在预约的工厂里待着,并不出去游玩。

签“军令状”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深入,从企业领导体制上进行变革,明确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放权。对于有外汇偿还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外汇贷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褚时健欣然应允,挥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军令状”:“保证三年还清外汇贷款,利税每年递增1亿元。”

引进一流设备,领先国内同行

从1984年到1986年,所有的进口设备陆陆续续调试完成,开始正常地投产使用。

第六章 烟叶的故事

有关烟叶的前世今生

烟草本来在中国没有,直到1575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才进入中国,福建的漳州、莆田成为最早种植烟草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烟草种植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好原料不好得

同时政府还考虑玉溪卷烟厂从国外购买设备的需求,与烟厂还达成一定共识,凡玉溪卷烟厂外销产生的利润,90%上缴国家,可以余下10%用于购买设备或辅料。

三分设备,七分原料

有一个人适时出现,他就是左天觉。中国烟草史上应该记录下这个美籍华人的名字。

他们认为当时云南烟叶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烟叶成熟度不够;第二,肥料结构错误且营养不足;第三,种植密度太大,光照不足。

美国之行

褚时健是个爱看书的人,但并不习惯做笔记。不过这次他却像学生上课记笔记一样将每个环节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认真记录下来。

而且美国农业完全按工业化方法操作,这一点尤其让他感慨。

烟草基地

显然,褚时健的想法是在挑战旧体制和旧习惯,这大概是所有改革者面临的最大障碍。

试水

褚时健顺利地谈下了5个乡1347户烟农的合作协议。如此下来,玉溪卷烟厂便有了2400多亩试验田。

烟厂2418亩烟草试验田很快获得了巨大成功。

三合一

褚时健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把烟草公司和专卖局合并入烟厂的体系!

“三合一”的想法很能体现褚时健的做事风格:复杂问题简单化,与其整天面对小矛盾,不如一次面对大矛盾。

合并之术

人情练达,这是褚时健进入中年后越发明显的性格特征,但他并不圆滑而是非常真诚,所以与众人交往时大家都觉得很自然。

第一车间

褚时健对于烟叶种植的最终期望就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在美国参观期间,他对工业化的“标准化”感慨太多。

赶超自己心目中烟叶种植的旗帜国家美国,褚时健只花了两年时间。

补助烟农

1986年,褚时健对农民的补助是281万元;到1992年,这个数字已成为3.6亿元;1995年则更是突破10亿元大关。

国家财税体制当时不认同这种扶持补贴是成本,但如果作为利润支出,这是国有资产,褚时健就会犯大错。

外购烟叶

收购烟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年的国家政策是烟叶宏观调控,去外地采购烟叶必须要和当地烟草公司达成协议。

终得回报

1987年,玉溪卷烟厂凭借营业额、利润额、利税等硬指标,首次成为行业第一,久负盛名的上海卷烟厂在不知不觉中被玉溪卷烟厂甩到了后面。

烟叶标准

“无论什么标准,唯一有价值、有意义的标准应该是消费者的钱包。

1987年,玉溪卷烟厂向国家上缴的利税为7.6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49.7%;1988年,上缴利税11.9亿元;到1989年,这个数字成了20.3亿元。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86

国内很多工厂都把力气花在买好机器上,想借此做出好烟。但我的看法是,设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原料品质。

做事就是要苦干、实干,用人就是要用好人、能人。

第七章 内部管理大小事

生产必须计划

能够申请到这种额外的生产指标,当然褚时健的说服能力要起很大作用,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烟厂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

制度是最大的保障

现代企业实际上是摈弃强人的,制度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最好武器。

定员定额的成效非常明显,因为责任到位,工人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生产效率也直线上升。

节约也是生产力

消耗定额带来的好处就是工人的节约意识大大加强了。

高额奖励的背后是工厂的高效率和高利润。到1993年,玉溪卷烟厂的人均利税达到了224万元,几乎是同行的5~10倍。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消费者为什么爱名牌?”褚时健常在工厂里问职工们,“是因为爱名牌高高在上的质量。”

关于成本的意识

成本控制,最终指向的是利润。褚时健显然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而节约成本,他的宗旨始终只有一个:为企业赢得利润。

所以褚时健对于成本的投入多少几乎完全由精确算账而来。这差不多是一个倒推的模式,如果利润要做到多少,往回推算,成本应该投入多少……

人事就是人和事

褚时健说起当年玉溪卷烟厂的各种成绩时,很少提及自己做了什么。在他讲的故事里,主角大都是他周围的同事。

邱建康有一个观点,一个企业家起码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引导自己的能力,二是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两方面,他觉得褚时健堪称完美。

褚时健的观点是,管人不在表面上,你要自己内功过关,自己在业务上成熟,才能服众。

邱建康

褚时健向来欣赏能干的人,邱建康自然入他的法眼。80年代中期,他把邱建康从技术员调任车间主任,心里已经有了要培养这个年轻人的想法。

接班人

在1988年到1991年间,关于年过60的褚时健是否退休的话题一直在工厂里和他自己的家里讨论不休。

家里

两个孙辈给了他太多天伦之乐。他感觉有了她们,家庭的分量在自己心里加重了很多。

第五篇 行在人生巅峰期(1988-1998;玉溪卷烟厂·下)


我们不懂,我们又怎么能懂?人世间绝不限于我们这些人。也有人热泪涔涔,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我们为理想而献身,我们问心无愧。——涅克拉索夫

第一章 名烟翻番

红塔山

在国家统计局的一次香烟市场调查中,玉溪卷烟厂生产的红塔山、阿诗玛、红梅三个品牌位列前三。在高档香烟市场,红塔山的年销量更是超过国内所有的香烟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

广东商人

广东人之所以如此识货,是因为玉溪卷烟厂有不少辅料就是来自他们。

三板斧助力,再跃巅峰

关于外汇,朱奎提出了分成的想法,企业创汇的部分,75%上缴国家,25%企业自由使用。褚时健完成了红塔山飞跃的一板斧。

名优烟翻番在当年就实现了计划,玉溪卷烟厂轻易就在1990年跨越了40万箱的生产量。褚时健拿下第二板斧。

1993年,下放卷烟销售权的条例付诸实施。褚时健完成第三板斧。

人生负累

褚时健敢做大事,但并不爱和所谓大人物交往,和所有基层的、贴地生活的、干活儿的人打交道,是褚时健最擅长也最喜欢的事情。

叫停

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当把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进一步要做行业的执话语权者,行业的真正领袖,还要懂得平衡行业利益,抑强扶弱。

权倾烟草界的时候,褚时健说自己并不快乐。那段时间对于谁是真正的朋友,他仿佛失去了标准。他是个爱交朋友的人,这让他很不好受。而且那也是他最没有空闲时间的时候,烟厂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甚至在家里休息时,也是访客不断。

第二章 关索坝工程

亚洲领军

褚时健多次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深知他们对利税的重视程度,而玉溪卷烟厂又是纳税大户,因此他经常拿利税说事儿。

又成为重量级买家

20天,欧洲四国,褚时健共购买了近20亿元的设备,确实是国际大豪买。

第三章 快马加鞭

突如其来

最后褚时健顺利地让邹家华在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申请报告上签了字。一道险关,又一次闯过。

海外发展

新加坡基地的经营收入按照规定是可以归企业自由支配的,从此以后,褚时健购买设备等的外汇使用就避免了从国内申请的烦琐手续。

投资配套企业

褚时健根据红塔集团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滤嘴、造纸和印刷等几个行业作为投资对象,或者直接投资建厂,或者与实力雄厚,尤其是技术力量强大的企业合作。

能源与交通的投资

1996年,红塔集团与云南省交通厅签订共同出资建设协议,将原来的二级公路建设为高速公路。

金融布局

红塔集团也是华夏股份制改造后的第一批股东。

褚时健在红塔集团任职时,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在烟草配套领域、金融、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布局。

红塔集团成立后,曾有媒体问他董事长和总裁如何分工。时年近68岁的褚时健说:“总裁管今天,董事长管明天。”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94

做事情哪,有所为有所不为。投资的多元化项目,我们不懂行,只投资不参加具体管理。烟草配套的生产项目,我们懂,就参与管理,发挥自己的长处,藏起自己的短处,这样你才不吃亏。

两个孩子都离了婚,我心里还是觉得是我的责任,我以前顾着工作太多,对家庭比较忽略。到现在我是明白了,实际上一个人的人生乐趣最终都是从家庭里找。

第四章 谢幕

出事

1995年3月,一封递给中纪委的检举信让河南三门峡市爆出一起投机倒把案,主案人是一个叫林正志的河南人。

5月,马静芬的妹妹和弟弟因为牵涉林正志案,被河南警方从昆明带走。

8月,褚映群也因同样的案件从珠海的家中被带走。

事出有因

在父亲褚时健的了解里,女儿的确与他人合作倒卖了香烟,并不存在“索要钱财”。

痛失爱女

1995年12月,亚热带的玉溪也很冷。从河南传来噩耗,褚映群在看守所自杀。

最孤独的时候

1996年,玉溪红塔集团继续高速发展,工厂里生机勃勃;但生活的另一面是,面对中央的调查,所有人似乎都开始惴惴不安,似乎都在等待一天的到来,那一天是好是坏?谁都不知道。

边境被扣

其实中纪委已经对褚时健下了限制令,不允许他离开云南,特别是境外和港澳。

家中监视居住

在河口短暂扣留几天后,中纪委的人带着褚时健转移到昆明附近的安宁,继续扣留。

定罪

云南省检察院对褚时健提起诉讼的罪名是: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第五章 人生间隙

时间断层

从1996年12月在河口被控制,到1998年12月在云南昆明接受公开审理,这两年的时光,对于褚时健而言,就像一个时间的断层

律师马军

作为一个近距离旁观者,马军对于褚时健每次触碰底线都有足够的理解,包括这一次,褚时健已经触碰了法律禁区,他依然能读出这一次褚时健的举动源自他的哪一根神经。

59现象

“59现象”——60岁为法定退休年龄,59,正好是退休之前的意思。

国企领导的天职是为国有资产增值,为国家赚取财富利润。但是,作为“公家人”的同时,国企领导当然又是“个体人”

审判

褚时健个人17年全部收入为80万元,个人收入比例是十万分之一。褚时健17年的全部合法收入,甚至赶不上一个影星一次广告的收入,赶不上一个歌星的两次出场费。

第六篇 果夺锦标(1999至今;狱中,玉溪,新平)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第一章 是结束,也是开始

狱中

后来他离开监狱时,把书架上的那些钱拢过来数了数,竟然将近100万。联想到他的罪名,此情状颇有些讽刺。

2001年,因为褚时健在狱中的表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过刑事裁定后,将他的刑期减为17年。

大营街

2001年,褚时健在狱中晕倒数次,

在医生的建议下,褚时健保外就医。5月15日,他离开监狱,回到玉溪家中与马静芬重聚。

2003年,保外就医的褚时健再次获得减刑;2004年,褚时健获准假释。

朝着圆满目标向前一步

出狱后的褚时健身体状况一直很糟糕,70多岁的他比60多岁时消瘦了太多。

总要做点什么

把眼前这些似乎能涉足的行当都排除后,褚时健还是把心思落到了在监狱时和弟弟褚时佐谈过的冰糖橙种植上。

第二章 土地、水和树

那两个山头

为什么认定了种橙呢?褚时健心里是有数的。他觉得自己对土地种植有心得体会,做起事来有把握。

于是,800多万交出去,褚时健从水塘镇政府手里租下了1500亩地,跨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两个山头,一年28万,租期30年。这是2001年,因为褚时健刚从监狱出来,褚时佐作为兄弟合伙的代表,先行管理果园。

2002年10月,两兄弟分割清楚,正式掉头各自经营。

开始

请到专业的一线工作人员,这是褚时健开始种橙事业的另一个起点。

褚时健的种橙计划是:高品质、大规模。

到2003年,褚时健通过陆续合并周边农户的甘蔗地,承包的面积达到了2400亩,山地兼跨硬梁寨子和新梁寨子两个山头。而褚时健在果园上的资金投入达到1850万元人民币。

水源

土地有了,下一步就是把水源解决好。这是任何一个和土地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的基本知识。

最终,几个月下来,金泰果品公司花费了138万元,从南恩瀑布架设了两条引水管到果园,总长达到了19公里。

果树

除了24万棵冰糖橙,褚时健还同时种下了5万棵温州蜜柑。

总有小坎坷

不仅要从书籍里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第三章 橙树在长大

老板给的糖

以一人之人格魅力形成公司的向心力,这大概是褚时健每个时期、经营每个企业的明显特点。因为对他个人的心服口服,属下无不对工作全力以赴。

所谓“亦师亦友”就是互相之间在非工作话题上可以开玩笑,在工作原则问题上可以和褚时健大声争辩。

他显然已经迅速找到了和农民打交道的方式,与工人以及知识分子不一样,农民直接得多,简单得多,也重感情得多。

肥料很重要

人哪,做什么事都是有因为所以的。现在的一些收获,一定是因为以前有积累,哪有突然就想到用烟梗的?”

2007年,褚时健在果园基地建立了金泰自己的肥料厂。

砍树才能增产

几年连续砍树后,果园基本保证了每亩地只有80棵左右果树的规模。

马静芬生病

对于自己和家里的私人事情,他向来不爱主动提及。如果有人问起,他一定有问必答,但界限清晰。

但马静芬却检查出了癌症的症状,在经过一次检查、二次切片化验后,她被诊断为直肠癌。

第四章 一年比一年丰收

孙辈归来

成本不到300美元的一部电话,在网上卖到乌克兰、爱尔兰等地区,基本上能卖到759欧元、859欧元,一部iPhone纯利润能到500~600加元。

销售摸索着做

传统的果农是不负责终端销售的,果子种出来,水果批发商上门来收货,价格多由批发商说了算。

剪枝控梢是四季的事

褚时健对于一年四季的剪枝法有不同的规定。因为规定详细,基地每年都要有一项铁打不动的培训:剪枝培训。

黄龙病

对传统农业,他的床头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科学书籍,大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有关橙树种植的必看书在他这里都已经被消化过了。但他的做法往往和书上不一样,他有他的吸收角度,是一种和实践实操密切结合的吸收。

褚橙,俨然已经成为橙类中的一个品种,它已经越出了“冰糖橙”的范畴。

更重要的是管理人

褚时健对此的方法是强行执行:一方面,年复一年地培训农户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具体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作业长们的带头作用,农户学习培训的每一步,都要有作业长带着走。

农户的开心主要在于收入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

褚时健的观点是:公司里人多了,事情就少了,人会懒。但农业是个勤行,人一旦犯懒,会影响很多事情。

在褚老板面前,农户可以只提出问题,而作业长还要会解决问题。而且褚时健并不喜欢企业的中层干部只是一个传声筒而没有自主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 每一条路都指向未来

销售让褚橙年轻

成都成为李亚鑫金泰直接销售模式开发的第一个城市。

李亚鑫明白自己在配合褚时健做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那就是在中国市场做第一家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企业。

互联网+

因着电商,褚橙获得天下盛名。褚橙不仅成为一个品牌,更成为一个橙类品种。

李亚鑫从褚时健那里领会到一点:“无论以什么形式卖,产品品质都是第一位的。形式无足轻重,内容至关重要。”

人在高处稳步走

他们希望从他身上,加持到如王石评价褚时健的那样:触到人生低点后的强势反弹力。

褚时健在2014年通过目前能挂果的2400亩褚橙种植园,纯利润7071万多人民币。

第六章 江山无限

在这13年间,他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种出了全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橙。对比20世纪他在玉溪卷烟厂把“红塔山”打造成了国际品牌,他的“褚橙”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在所有行业里最不被人选择的农业,而且操作者褚时健是绝对高龄。

归根结底,褚橙的胜利是褚时健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的最好回报。

而褚橙则不同,因为它的规模化、标准化,褚橙的品质可溯源、能稳定,对于电商来说,这样的产品简直是可遇不可求。

他始终执着于传统中国人的精神:认真做事、注重生产、有劳有得。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精神实质让褚时健超越了时代的变迁——他在任何时代都取得了企业经营的成功。

褚时健自述 种橙十年

哪一行都是一样,你要做管理工作,首先生产业务就要熟悉,不然话说出来都不对路。

我这个果园,就是希望让大家有一个认识:只要用先进的、科学的观点来经营农业,把工业的一些制度引进农业,就不用那么依赖老天了,把70%的依赖降到30%,人就主动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人哪,都要有一颗敬畏心,自然规律、市场规律都要遵守。人当然要努力,要全心全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同时也要实事求是,走得两步,停下来想一想,以后的路才不会走错。

我一直对和我打交道的合作伙伴也好,朋友也好都有一个心理,那就是怕亏了人家。这个习惯我一直都有。做人做事要随时随地都在检查,做这件事我朋友亏了没有?

所以现在橙子这件事我把它划成了六块,儿孙们一人领一块,自己分别管理去,不要吃家族的“大锅饭”。我非常反感一个家庭里还有人出于私心,想在经济上为自己捞一把,这么做我是不允许的。如果这么自私,家和企业就都散了。

中国没有很好的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土壤,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股份低甚至没有股份,他的积极性不够。如果我扩大他的股份,他受到的攻击就会很大,同样也干不下去。

岁月像一条河

在媒体的报道里,有一个观点几乎成为所有报道褚时健的基本调子,那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在谷底反弹的高度”。

从常识上讲,有过伤痛的人天然会生出一种戒备,因为这样才有安全感。

致谢

我知道你们如此敞开心扉,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对褚时健先生的一份尊敬和情谊。

本文来自惜文读书笔记(www.xiwen520.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wen520.com/2892.html

作者: Jordanmax

惜文读书笔记是面向职场人员的读书笔记网站。为您提供互联网、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教育书籍原文摘录,并且分享职场基本技能、项目管理和产品经理相关知识和经历。
返回顶部